程机械常见的破坏形式主要包括摩擦副的磨损和局部破坏(拉伤、电击伤、压坑等)。对于磨损件的修复,传统的修复方法包括:机械加工修理法(如修理尺寸法、附加零件法、局部更换法等)、焊接修理法(堆焊、补焊、钎焊等)和电镀修理法(低温镀铁、镀铬)等。对于结构简单的零部件也可以采用热喷涂修复技术。对于重要零部件的局部破坏(如液压杆、油缸的拉伤、电击伤、压坑等),采用上述维修方法常常是费工、费时、费料,甚至无法修复。 用传统焊修技术修复镀铬液压支柱(油缸),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两类质量问题: (1) 焊区局部硬化,很难修平,焊修部位与完好部位难以实现平滑过渡,使用中焊区凸起部位很容易刮伤油封,在短期内就会出现漏油现象。 (2) 即使焊修部位与完好部位能够实现平滑过渡,尺寸精度也符合要求,当时检测不出修复质量问题。但是,由于修复区(焊修区)与完好区(镀铬区)的材料性质存在差异,在使用环境中存在电偶腐蚀,导致近铬区边界(靠近镀铬层的区域)因腐蚀而下陷,使用不久便会出现渗油现象,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,漏油现象越来越严重。在阴雨、潮湿环境中工作的油缸,这种电偶腐蚀现象很常见。 由于电刷镀维修技术简便易行、成本低、生产效率高、在常温下就能实现修复层与基体之间的金属键结合。因此,在众多的现代维修方法中,利用电刷镀技术修复工程机械、液压设备以逐渐成为主要方法 机械整形:用电动磨头打磨待修部位至弧形平滑过渡,保证镀笔能够良接触到凹坑的底部。 电净:它的作用是除去工件表面的油污。为了防止油污污染镀液,镀液可能流过的地方都应该进行电净处理。电净的面积可以大一些,次数可以两次以上,确保经过此步骤后,工件上的油污能够彻底除尽。 活化:液压杆的材质多为经调至处理的碳素结构钢。如果不用铬面活化液处理铬面,铬面上的镀层与镀铬层结合不牢,镀后修磨时难以实现平滑过渡。使用时毛糙的边界会刮伤油封。 铬面底镍:镀铬面底镍的作用是在修复部位刷镀出结合牢固的底层,镀铬面底镍的时间不宜太长,以镀面呈均匀的亮白色为宜。如果底层呈灰色(或暗灰色),应磨去底层,重新进行镀前处理和镀底镍工序。 高速厚铜填坑:液压杆的局部破坏深度一般在0.5~3mm之间,用快速**厚高堆积厚铜填坑,时间约0.5~1小时(一般情况下,1mm的深度可以在15~20分钟内